
健康咨询热线:0513-82212404
子宫肌瘤(癥积)
异常子宫出血(崩漏)
盆腔炎性疾病(腹痛)
盆腔炎性疾病属中医“腹痛”范畴。本病多因经期、产后及手术后血室正开,体质虚弱,摄生不慎,感染湿热毒邪而发为急性盆腔炎,表现为发热、下腹疼痛拒按、带下量多甚至有脓性臭味等;若治疗不彻底或体质虚弱致病情迁延,致湿、热余邪留恋于冲任、胞宫胞脉,阻滞气血而成瘀,湿、热缠绵日久,反复进退,耗伤正气,形成慢性盆腔炎性疾病而致疲乏无力、下腹隐疼痛、坠痛、带下增多、月经不调、不孕或异位妊娠等。
- 生活起居
1. 居住环境清洁、舒适,不潮湿;气候变化时应随时加减衣裤;
2.注意劳逸结合,生活有规律,保证充足睡眠。
3.注重经期、产后、流产后的卫生保健,卫生用品要清洁。
4.治疗期间避免性生活。经期及月经干净3天内禁房事、盆浴、游泳等。
5.做好计划生育,尽量避免行人流、上环等手术。加强体育锻炼,增强抵抗力。
二、饮食调护
1.宜清淡饮食。多食富含维生素 C 的新鲜瓜果、蔬菜,如菠菜、油菜、甘蓝、西红柿、胡萝卜、苹果、梨、香蕉、橘子等。
2.避免暴饮暴食,以免损伤脾胃。忌食辛辣刺激、生冷的食品。
3.注意补充蛋白质和含铁食物,如牛奶,鸡蛋、瘦肉、海带、黄豆、枣、橘子等。
三、用药护理
1.中药汤剂应在饭后温服。
2.遵医嘱中药保留灌肠,注意经期停用。
四、情志调护
1.护士主动介绍疾病的相关知识,鼓励患者坚持治疗,减少复发的几率。
2.鼓励家属多陪伴患者给予情感支持。多沟通交流,消除患者的紧张不安情绪。
五、康复指导
1.食疗方﹣﹣莲子排骨汤:莲子、淮山药、芡实、枸杞子、猪排骨各适量,炖煮好后可以喝汤、吃排骨、莲子、山药等。其补钙、补气血、增强抵抗力。之功效。
2.艾灸法:取穴足三里、三阴交、脾俞等穴,每周1-2次,每次10-15分钟。
3.中药贴敷:取穴:气海穴、关元穴、归来穴、三阴交穴,每周1-2次,每次2~4小时。
阴道炎(带下病)
阴道炎中医又称“带下病”。带下病是因湿热、湿毒或脾虚、肾虚等所致。以致带下量明显增多、质地可呈豆腐渣样或稀薄脓性等、或伴有外阴、阴道瘙痒、灼热、疼痛等局部症状,或伴有全身症状。
一、生活起居
1.居住环境清洁、舒适,不潮湿;气候变化时应随时加减衣裤;生活有规律,保证充足睡眠。
2.保持外阴清洁,使用消毒会阴垫,勤洗内裤,提倡淋浴。
3.外阴瘙痒者,嘱其勤剪指甲,勤洗手,防止抓伤皮肤。
二、饮食调护
1.饮食清淡、易消化、富有营养之品为宜。
2.忌食煎炸、辛辣、油腻之物。
三、用药护理
1.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,观察服药后的效果。
2.服用温补脾肾、祛湿止带之药者,忌食生冷、肥甘之品及饮酒。
3.使用外用药时,应注意观察局部有无不良反应。
四、情志调护
1.做好心理疏导,使其情绪稳定,并能安心养病。
五、康复指导
1.食疗方﹣﹣芹菜头黑木耳煲瘦肉:芹菜头300g,黑木耳20g,瘦肉400g,生姜3片:先将芹菜头与生姜放进瓦煲内,加入清水2000ml,武火煲沸改文火煲40分钟,下黑木耳和瘦肉,煲约30分钟,调入适量食盐便可,此量可供3~4人食用。其有清热利湿之功效。
2.艾灸法,取穴足三里、三阴交、脾俞等穴,每周1-2次,每次10-15分钟。
3.中药贴敷,取穴:气海穴、关元穴、归来穴、三阴交穴,每周1-2次,每次2~4小时。
子宫脱垂(阴挺)
子宫脱垂中医又称“阴挺”。阴挺是因气虚下陷,肾虚不固,胞络损伤,提摄无力所致。以子宫位置下垂,甚则完全脱出阴户之外,或阴道壁膨出为主要临床表现。轻症患者一般无症状,重度脱垂可有不同程度的腰骶部酸痛或下坠感,站立过久或劳累后症状明显,卧床休息则症状减轻。阴道前壁膨出常伴有尿频、排尿困难等;阴道后壁膨出常表现为便秘。
一、生活起居
1.生活起居有规律,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。
2.术后卧床休息7~10天,留置尿管10~14天,避免增加腹压的动作;术后休息3个月,半年避免重体力劳动,禁止盆浴及性生活,术后2个月、术后3个月门诊复查;
3.保持外阴清洁,勤换内裤,每天中药熏洗2次,每次15分钟。
4.性生活指导:术后一个月内,应避免性生活;注意避孕。待术后复查全面了解身体康复状况后,可恢复正常性生活。
二、饮食调护
1. 饮食有节,清淡易消化富含营养之品。忌煎炸、辛辣、生冷等刺激性食物。
2.多食宜高蛋白、富含维生素、微量元素及纤维素类食品,如鱼、虾、禽蛋、瘦肉,豆制品、香菇及新鲜的蔬果。多食含钙量高的饮食,如牛奶、虾皮等。
3.术后禁食禁饮6小时后流质食,宜清淡富营养,多喝汤水,忌食生冷苦寒之品,以防胞宫受凉,少量多餐,慢慢过渡到正常饮食。
三、用药护理
1.中药汤剂宜温服;服药期间忌大温大热之品;
2.巡视病房,观察用药后反应。
四、情志调护
1指导患者保持心情舒畅,避免烦躁、恐惧心理。
2.多与患者沟通交流,了解其心理状态,及时给予心理疏导。
五、康复指导
1.食疗方﹣﹣黄芪乌鸡汤,黄芪20g,鸡一只炖煮食用。其有益气补血之功效,可促进康复。
2.艾灸法,取穴足三里、三阴交、脾俞等穴,每周1-2次,每次10-15分钟。
异位妊娠
异位妊娠中医亦称“异位妊娠”。多因少腹宿有瘀滞,冲任、胞脉、胞络不畅,孕卵运行受阻;或先天肾气不足,后天脾气虚弱,孕卵运送无力,均致孕卵不能按时到达子宫体腔,在子宫体腔外种植生长而致本病发生。临床以输卵管妊娠最为常见。异位妊娠的典型症状为停经、腹痛与阴道流血。在尚未发生流产或破裂时,可无明显不适。若发生破裂或输卵管流产时,可出现剧烈腹痛、晕厥与休克等症状。
一、生活起居
1.生活起居有规律,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。
2. 体弱伴有阴道出血及发热者,应卧床休息。
3.性生活指导:术后一月避免性生活。
4.保持外阴清洁,如有腹痛、阴道流血等不适及时门诊随访。
二、饮食调护
1.饮食宜高营养、含丰富维生素的半流质饮食,多食含铁蛋白的食物,如动物肝脏、鱼肉、豆类、绿叶蔬菜以及黑木耳等,促进血红蛋白的增加,增强抵抗力。忌食辛辣、生冷、油腻、煎炸食物。
三、用药护理
1.中药汤剂宜温服,观察用药后效果;
2.巡视病房,观察用药后反应。
四、情志调护
1.指导患者保持心情舒畅,避免烦躁、恐惧心理。
五、康复指导
1.食疗方﹣﹣黄芪鸡汤,黄芪20g,鸡一只炖煮食用。其有益气补血之功效,可促进康复。
2.穴位保健:穴位艾灸法,温和灸气海穴、关元穴、子宫穴、三阴交穴,每周1-2次,每次10-15分钟。
妊娠剧吐(妊娠恶阻)
妊娠剧吐中医又称“妊娠恶阻”。妊娠恶阻是因冲脉之气上逆,胃失和降所致。以妊娠早期出现严重的恶心呕吐,厌食,甚则恶闻食气,食入即吐,不食也吐。甚则可致全身乏力,精神萎靡,明显消瘦。严重者可出现血压降低,体温升高,黄疸,嗜睡或昏迷。
一、生活起居
1.注意休息,避免重体力劳动。
2. 妊娠恶阻剧烈的孕妇要卧床休息,居室内保持安静。恶阻治愈后,适当活动,有助于气血调和,增加食欲,有利于胎儿发育。
3.注意个人卫生,保持外阴清洁。
二、饮食调护
1. 注意饮食调理,不宜过饱,注意少量多餐,进食清淡易消化而富营养的食物,如牛奶、豆浆、米粥、各种蔬菜和水果等。
2.呕吐严重者,可以暂时先禁食半天至1天,然后再少量进食,进食和服药前先吃少量姜汁,有止吐作用。
3.严禁抽烟、忌食刺激性食物,如浓茶、咖啡、咖喱辣椒等,调味宜清淡不宜过咸。
三、用药护理
1.遵医嘱必须服用安胎药外,一般以调护为主,不宜乱服药物。
四、情志调护
1指导患者保持情绪安定。
2多与患者沟通交流,了解其心理状态,及时给予心理疏导。
五、康复指导
1.食疗方--乌梅肉、生姜各10g、红糖适量。将乌梅肉、生姜、红糖加水200g煎汤。用法:每次服100g,每日2次。其有和胃止吐,生津止渴之功效。
2.穴位按摩,取穴内关、足三里、中脘(或脾俞、胃俞穴),每次20分钟,每天2~3次以健脾止吐。
流产(胎漏、堕胎、胎动不安、小产、滑胎)
流产中医上根据妊娠时间、症状等归属于“胎漏、堕胎、胎动不安、小产、滑胎”等范畴。妊娠期间因冲任气血不调、胎元失固,或禀赋虚弱、脾肾气虚,或血热,或跌仆损伤,或服药不慎等所致。以阴道少量出血,时下时止而无腰酸腹痛、小腹坠胀者,称为“胎漏”。妊娠期间仅有腰酸、腹痛或下腹坠胀,或伴有少量阴道流血者,称为“胎动不安”。西医学称之为“先兆流产”。胚胎在12周以内自然损堕者,称为“堕胎”;妊娠12~28周,胎儿自然殒落者,称为“小产”;西医学称之为“早期流产”和“晚期流产”。堕胎或小产连续发生3次以上者,称为“滑胎”。西医学称之为“习惯性流产”。
一、生活起居
1.注意休息,阴道流血时绝对卧床休息,静心休养至阴道流血停止3~5天,方可下床适当活动。 2. 肾虚者宜多休息,有滑胎史者,其休息一般超过上次流产的日期。
3.生活要有规律,避免负重攀高,防止跌扑。
4.血热者,绝对卧床休息,衣被不宜过暖。
5.性生活指导:早孕期及晚期妊娠禁房事。
6.定期产检检查,孕期出现腹痛、阴道出血时,随时就诊。
7.凡安胎失败者,应劝慰患者不要急于再次急于妊娠,加强体育锻炼。
二、饮食调护
1. 饮食以清淡、富营养、易消化而为原则,注意饮食均衡、营养丰富,多补充牛奶、蛋类、瘦肉、鱼类、肝类、新鲜蔬菜和水果等。
2.注意饮食卫生,忌食辛辣、油炸、肥甘厚味及生冷之品。
三、用药护理
1.中药汤剂宜温服,观察用药后效果;
2.巡视病房,观察用药后反应,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。
四、情志调护
1指导患者保持心情舒畅、避免不良情绪刺激,多听音乐,调节情感。
2.多与患者沟通交流,了解其心理状态,及时给予心理疏导。
五、康复指导
1.食疗方﹣﹣黄芪鸡汤,黄芪20g,鸡一只炖煮食用。其有益气补血之功效,可促进康复。
2.穴位按摩:取穴内关、足三里、中脘穴,每日1~2次,每次15分钟。
妊娠期高血压(子肿、子晕、子痫)
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属中医“子肿、子晕、子痫”范畴。脾虚、肾虚或气滞,导致水湿痰聚发为子肿;阴虚阳亢发为子晕;肝风内动、痰火上扰发为子痫。子肿、子晕、子痫三者在病机上有内在联系,病症可逐渐演变,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根据不同阶段的临床表现辩证治疗。主要临床表现为妊娠肿晚期、临产时或新产后,出现肢体水肿,眩晕头痛,昏不知人,两目上视,牙关紧闭,四肢抽搐,全身强直、时醒时发,甚或昏迷不醒。
一、生活起居
1.生活起居有规律,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。
2.加强自我监护:自测胎动、正确留取24小时尿蛋白测定;12小时胎动小于10次;胎动较平时突然减少或明显增加,立即汇报医生。
3.每天记录出入量,每日晨起测体重,每周体重增长小于0.5kg。
4.改变体位应遵循“三部曲”:平躺30秒、坐起30秒,站位30秒,再行走,如感头晕,暂停下床活动并通知医生。
5.坚持运动并监测血压,按时遵医嘱服药,血压常在140/90mmHg以下。
6.控制产后体重:标准体重为:身高-105,上下浮动10%均算正常。
7.产后42天复查,根据需要内科就医。
二、饮食调护
1.控制入量减轻心脏负担非常重要,进食低盐、低脂优质蛋白质(如瘦肉、鸡蛋、鱼、虾等)饮食,少量多餐;避免进食油腻、辛辣刺激性食物。
2. .控制饮食:少吃高热量、高脂肪的食物,多吃粗粮和蔬菜等,每日盐量在6克以下。
三、用药护理
1.中药汤剂宜温服,观察用药后效果;
2.巡视病房,观察用药后反应,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。
四、情志调护
1.指导患者保持心情舒畅,避免恐惧焦虑心理。
2.告知孕产妇及家属疾病的特点、发展及转归,增加妈妈对疾病的认识,增强信心,积极配合治疗。
五、康复指导
1.食疗方﹣﹣芹菜头黑木耳煲瘦肉:芹菜头300g,黑木耳20g,瘦肉400g,生姜3片:先将芹菜头与生姜放进瓦煲内,加入清水2000ml,武火煲沸改文火煲40分钟,下黑木耳和瘦肉,煲约30分钟,调入适量食盐便可,此量可供3~4人食用。其有降压消肿凉血止血之功效。
2.艾灸法:取穴气海穴、关元穴、三阴交穴,每周1-2次,每次10-15分钟。
产褥感染(产后发热)
产褥感染中医又称“产后发热”。产后发热是因产后感染邪毒、正邪交争,或外邪袭表、营卫不和或阴血骤虚、阳气浮散等所致。产褥期内出现高热寒战,或发热持续不退,伴有腹痛及阴道分泌物的量、色、质、气味等异常改变为主要临床表现。
一、生活起居
1.注意卧床休息,勿劳累,产后卧床休息取半卧位,有利于恶露排出;
2.产褥期禁止盆浴、避免增加腹压的动作;生活起居有规律,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。
3.保持外阴清洁,勤换内裤,每天中药熏洗2次,每次15分钟。
4.性生活指导:产褥期内应避免性生活;待术后复查全面了解身体康复状况后,可恢复正常性生活,注意避孕。。
二、饮食调护
1. 饮食有节,加强孕期保健,注意均衡营养,增强体质, 清淡易消化富含营养之品。忌煎炸、辛辣、生冷等食物。
2.感染邪毒,高热口渴时,可给予鲜果汁,以清热解毒。
三、用药护理
1.中药汤剂宜温服,观察用药后效果;
2.巡视病房,观察用药后反应,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。
四、情志调护
1指导患者保持心情舒畅,避免烦躁、恐惧心理。
2.多与患者沟通交流,了解其心理状态,及时给予心理疏导。
五、康复指导
1.食疗方﹣﹣黄芪鸡汤,黄芪20g,鸡一只炖煮食用。其有补益气血之功效,可促进康复。
4.耳穴压埋籽:取穴神门、心、胃、肾、枕等穴,每日按压1~2次,每个穴位1~2分钟。
扫二维码用手机看
版权所有 南通市海门区中医院 网站建设:中企动力 南通 苏ICP备20018326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