健康咨询热线:0513-82212404
心律失常(心悸)
心律失常在中医学中属“心悸”的范畴。脏腑虚损为本病的发病基础。常因各种原发病或其他因素如先天禀赋不足、劳欲过度、后天失养等,使心气耗伤而致心气不足,血脉瘀阻,乃致心律失常。按其快慢可分为快速性心律失常和缓慢性心律失常,快速性心律失常包括:频发早搏、房速、房扑、房颤、室上速、室速等。
一、生活起居
1.居住环境应保证安静,避免喧闹。
2.作息要规律,保证每天7~9小时的充足睡眠;注意劳逸结合,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锻炼方式,如散步、打太极拳等。
3.保持排便通畅,切忌排便用力过度,尤其是心动过缓者应避免用力屏气,以免刺激迷走神经,加重心动过缓。
4.避免感冒等诱发心律失常的因素。
二、饮食调护
1.饮食宜清淡、易消化;避免过饱;少饮浓茶、咖啡、冷饮等;少吃油腻食物;戒烟、限酒;忌辛辣、刺激性食物。
2.心衰合并心律失常时,应限制钠盐和水分的摄入,防止水钠潴留,加重心衰。
三、用药护理
1.服用心律平时,若出现眩晕、味觉障碍、视物模糊、胃肠道不适时,应及时就医。
2.服药期间应定时复查电解质。
3.严禁随意增减药物剂量、停药或擅用其他药物。
四、情志调护
1.调畅情志,保持心情舒畅,遇事勿怒。
2.消除紧张、恐惧、忧虑等不良情绪刺激,保持心态平稳。
五、康复指导
食疗方——黄芪粳米粥:黄芪20g,水煎取汁,入粳米50g、人参粉15g、冰糖15g,加水适量煮粥。每日1剂,早、晚食用。具有补阴益气之功效。可治疗气虚头晕。
穴位按摩:按摩神门、内关穴可以减轻心悸、气短的症状。每次每穴按摩3分钟,每天3~5次。
冠心病(胸痹)
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,简称“冠心病”属于中医学“胸痹”范畴,是一种以胸闷、心痛,甚则心痛彻背、短气喘息、不得平卧为主症的心脏疾病。
一、生活起居
1.居住环境安静;保持室内空气新鲜、温湿度适宜、阳光充足;冬季外出时,应注意防寒保暖;洗澡不超过30分钟。
2.起居有常,保证休息和睡眠;宜早睡早起,养成午睡半小时的习惯;按时就寝,睡前不要看内容过于刺激的节目;养成上床前用温水泡脚的习惯,并按摩双足心,解除疲乏。
3.可做适量运动,如散步、慢跑、打太极拳、练八段锦等;注意运动的强度和时间,应根据病情和个体差异而不同,必要时需要在监测下进行;运动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有无胸痛、心悸、呼吸困难、心搏增快等情况,一旦出现上述情况应立即停止活动,并及时就诊。
4.保持大便通畅,养成每天定时排便的习惯;勿用力排便,以免诱发心绞痛等并发症。
5.积极治疗相关疾病,如高血压、高血脂、糖尿病等。
6.戒烟、酒。
二、饮食调护
1.宜低盐、低脂饮食,每日食盐摄入量控制在2~3g;少吃油腻食物,特别要减少胆固醇的摄入;少食多餐,以每日4~5餐为宜;避免饱餐;忌辛辣、刺激性食物;戒烟、酒。
2.药物治疗期间,宜进食高纤维膳食及新鲜水果、蔬菜,如芹菜、香蕉、萝卜、香菜、橘子等。
三、用药护理
服用硝酸甘油时应舌下含服,服用后应卧床休息至少30分钟,起身动作宜慢,以免发生体位性低血压。
四、情志调护
1.保持心情愉悦;避免紧张、焦虑、情绪激动等诱发因素。
2.保持情绪稳定,学会自我排解不良情绪,如心情郁怒时,要转移一下注意力来松弛自己的情绪。
五、康复指导
食疗方——醋泡花生:用醋泡花生米1周。每日早、晚各服数粒。有降压、降脂之功效。
食疗方——荷叶粥:荷叶1张,煎汤,再加糯米100g,煮粥。早、晚服用。有利于气血运行。
指导患者及家属在病情变化时的简易应急措施,如胸痛发作时,可穴位按压膻中、劳宫穴、神门,以缓解症状。
心力衰竭(心衰病)
慢性心力衰竭亦为慢性心功能不全,属于中医学中的“心悸”“喘证”“水肿”等范畴,是一种以喘息、心悸、端坐呼吸、咳嗽、水肿、少尿等为主要表现的疾病。
一、生活起居
1.保持室内空气新鲜,定时通风;保持环境安静。
2.急性发作期或病危患者,要绝对卧床休息有明显呼吸困难者,取半卧位或高枕位;端坐呼吸者,必要时两腿下垂,可做小腿轻度活动或摆动以助活血,防止血栓形成。
3.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,保持大便通畅,避免排便时过度用力。
4.水肿者,应注意皮肤情况,建议穿着宽松、柔软、透气的棉织品;剪短、磨平指甲,切勿搔抓皮肤。
5.注意休息,保证睡眠,劳逸结合。
二、饮食调护
1.饮食以清淡、易消化为宜;少量多餐;限制钠盐摄入,每天食盐摄入量应在5g以内;限制含钠高的食物,如烟熏制品、香肠、罐头、海产品、苏打饼干;注重烹饪技巧,可用糖、醋等调味品以增加食欲。
2.重度心衰、明显水肿者,应限制水的摄入,饮水量应根据患者每日尿量而定,一般以前一日尿量+500mL的水量为宜。
3.戒烟、酒;忌浓茶、咖啡、辛辣刺激、煎炸、动物内脏、肥甘厚味之品。
三、用药护理
1.使用利尿剂和中药利水药时,应注意观察尿量及有无乏力、手脚麻木、食欲减退等不适症状,并定时到医院检查电解质情况。
2.使用洋地黄类药物如地高辛时,应监测心率变化,当心率低于60次/分时应停用,并到医院检测地高辛浓度。
四、情志护理
1.保持情绪稳定,乐观向上;调动主观能动性,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。
2.平日可听舒缓的音乐以放松心情,避免情绪过激,保持气血调畅。
五、康复指导
食疗方——玉米须汤:玉米须 100g,加水 1000mL,煎煮20~30分钟,熬成300~400mL液体,过滤后饮用。每日2次分服。具有清热利湿之功效。
高血压(眩晕)
根据其临床表现,高血压相当于中医“眩晕”“头痛”等范畴,是以原发性动脉血压升高为主的全身性疾病。临床上以血压升高为主要特征,以头晕目眩、视物旋转为主要表现。
一.生活起居
1.居住环境安静、舒适。
2.合理安排生活,避免熬夜、劳累、紧张、郁闷等不良因素,保证充足的睡眠。
3.病情稳定时,应根据自身年龄和血压水平选择适宜的运动方式,如散步、慢跑、打太极拳、练气功等;注意劳逸结合,运动强度、时间和频度以不出现不适反应为度;避免竞技性或力量型运动,如打篮球等。。
4.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,保持大便通畅,避免排便时过度用力。
5.眩晕发作时,要闭目养神休息;发作期间少做或不做头颅旋转、低头弯腰等动作,以免加重眩晕。
二.饮食调护
1.合理膳食,营养均街,饮食宣清淡;多食富含维生素、蛋白质的食物,如新鲜蔬菜、鱼、豆类;忌辛辣、刺激、肥厚之品;避免高胆固醇的食物,如动物内脏。
2.限制钠盐摄人,每天钠盐摄人量应低于 6g,建议使用控盐工具,如可定量的盐勺;减少食用含钠较高的加工食物,如咸菜、火腿等盐腌食品。
3.戒烟、酒;肥胖者应控制能量的摄人,以控制体重。
三. 用药护理
1.严格遵医嘱定时、定量服用降压药,不能擅自加量或停药,定期监测血压。
2.服用降压药后,改变体位时动作要缓慢。
四.情志调护
1.保持情绪稳定,避免过度紧张;最忌情绪激动、暴怒,防止发生脑出血。
2.学会自我调适,培养豁达、开朗、宽容的性格。
五.康复指导
食疗方——菊花茶:取白菊花20g,沸水泡,代茶饮。具有清热解毒、平肝降压之功效。适用于早期高血压症见头晕、头痛、耳鸣者。
穴位按摩:按压百会、风池穴,每日2~3次,每次每穴3分钟。有减轻头晕、头痛之功效。
慢性肺源性心脏病(喘证)
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属中医“喘证”“肺胀”“心悸”等范畴,临床主要表现为喘促、气短或呼吸困难、咳嗽、咳痰、疲乏等症状。
一、生活起居
1.注意保暖,防止受凉感冒;预防上呼吸道感染;如天气变化,应及时增添衣被;冬春季节避免到人群密集的场所;避免与感冒患者接触。
2.保持居室空气新鲜;避免吸入刺激性气体;戒烟酒。
3.根据肺、心功能及体力情况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和呼吸功能锻炼,如散步、打太极拳、腹式呼吸、缩唇呼吸等,可改善呼吸功能,提高机体免疫力。活动量以不引起疲劳、不加重症状为度。
二、饮食调护
1.少量多餐,宜高纤维、易消化、清淡饮食,防止因便秘、腹胀而加重呼吸困难。同时,要适量地补充蛋白质,如鸡蛋、瘦肉等。不宜食用不易消化或过硬的食物;不宜食用过酸、过甜、过咸、过辣的食物,以免刺激呼吸道而诱发肺心病。
2.出现水肿、腹水或尿少时,应限制水钠摄入。每天摄入钠盐少于3g、水少于1500mL、蛋白质1~1.5g/kg体重、碳水化合物不高于每天食物摄入总量的60%。
3.缓解期,应以温热的食物为主,不宜食用寒性食物,以免造成肺心病发作;同时,还要避免食用燥热或肥甘厚腻的食物。
三、用药护理
1.使用利尿剂和中药利水药时,应注意观察尿量及有无乏力、手脚麻木、食欲减退等不适症状。
2.使用洋地黄类药物如地高辛时,应注意监测心率变化,当心率低于60次/分时应停用,并遵医嘱到医院测地高辛血药浓度。
四、情志调护
1.平日可听舒缓音乐以放松心情;避免情绪过激;保持气血调畅。
2.增加对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,以缓解急躁、焦虑的情绪。
五、康复指导
食疗方-苹果银耳羹:银耳10g,水发,去蒂,洗净,撕碎,放入砂锅中,加水400mL,烧开后,用小火炖至酥烂;再将苹果200g,去皮、核,切薄片,和白糖、桂花一起放银耳羹中煮熟。分1~2次食苹果,喝汤。适用于症见咳嗽、低热、咯血的肺源性心脏病患者。
扫二维码用手机看
版权所有 南通市海门区中医院 网站建设:中企动力 南通 苏ICP备20018326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