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健康咨询热线:0513-82212404
一、什么是带状疱疹?
带状疱疹,俗称“缠腰龙”或“蛇串疮”,是由水痘-带状疱疹病毒(VZV)引起的一种急性感染性皮肤病。该病毒初次感染表现为水痘,痊愈后病毒潜伏在神经节中,当免疫力下降时,病毒重新激活,引发带状疱疹。典型症状为沿神经分布的簇集性水疱,伴有剧烈疼痛。
二、西医视角
1. 病因与发病机制
- 带状疱疹由水痘-带状疱疹病毒(VZV)引起。初次感染后,病毒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或颅神经节中。当机体免疫力下降(如年龄增长、疲劳、压力、疾病或药物使用),病毒重新激活,沿神经纤维扩散至皮肤,引起炎症和水疱。
2. 临床表现
- 皮疹:沿单侧神经分布的簇集性水疱,常见于胸腰部、头面部。
- 疼痛:剧烈神经痛,可能出现在皮疹前、中、后期,部分患者疼痛持续数月(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)。
- 其他症状:发热、乏力、头痛等。
3. 诊断与治疗
- 诊断:根据典型皮疹和疼痛症状即可诊断,必要时进行病毒检测。
- 治疗:
- 抗病毒药物:如阿昔洛韦、伐昔洛韦,早期使用可缩短病程、减轻症状。
- 止痛药物:如非甾体抗炎药(NSAIDs)或加巴喷丁。
- 局部治疗:外用抗病毒药膏或炉甘石洗剂缓解症状。
- 免疫调节:对于免疫力低下患者,可考虑使用免疫增强剂。
三、中医视角
1. 病因病机
中医称带状疱疹为“蛇串疮”或“缠腰火丹”,认为其发病与湿热毒邪、肝郁气滞、脾虚湿盛等有关。主要病机为:
- 湿热蕴结:湿热毒邪侵袭皮肤,导致水疱和红肿。
- 肝经郁热:情志不畅,肝气郁结,化火生毒。
- 脾虚湿盛:脾胃虚弱,湿邪内生,与外邪结合致病。
2. 辨证论治
中医根据患者症状和体质进行辨证施治,常见证型包括:
- 肝经郁热型:皮疹色红,灼热疼痛,伴有口苦、烦躁。治疗以清肝泻火为主,常用方剂如龙胆泻肝汤。
- 脾虚湿盛型:皮疹色淡,水疱较多,伴有乏力、食欲不振。治疗以健脾利湿为主,常用方剂如除湿胃苓汤。
- 气滞血瘀型:皮疹消退后遗留顽固性疼痛。治疗以活血化瘀、行气止痛为主,常用方剂如血府逐瘀汤。
3. 外治法
- 针灸:通过针刺或艾灸相关穴位(如夹脊穴、足三里)缓解疼痛。
- 拔罐:在皮疹周围拔罐,促进局部血液循环,缓解症状。
- 中药外敷:如青黛散、金黄散等,具有清热解毒、消肿止痛的作用。
四、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
1. 急性期快速控制症状
- 西医抗病毒药物可迅速抑制病毒复制,中医清热解毒、利湿止痛的方法可缓解症状,两者结合起效更快。
2. 减少后遗神经痛
- 中医活血化瘀、调理气血的方法可有效减少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生。
3. 整体调理,提高免疫力
- 中医通过调理肝脾、扶正祛邪,改善患者体质,增强免疫力,降低复发风险。
五、日常预防与护理
1. 增强免疫力
- 保持规律作息,均衡饮食,适当锻炼,避免过度疲劳。
2. 避免传染
- 带状疱疹患者应避免接触未患过水痘的儿童或免疫力低下者。
3. 皮肤护理
- 保持皮疹部位清洁干燥,避免搔抓,防止继发感染。
4. 心理调节
- 保持心情舒畅,避免焦虑和压力过大。
六、总结
带状疱疹是一种由水痘-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皮肤病,中西医结合治疗在急性期控制症状、减少后遗神经痛以及整体调理方面具有显著优势。西医抗病毒药物和止痛治疗起效快,中医通过清热解毒、活血化瘀等方法改善体质、缓解疼痛。日常预防和护理同样重要,有助于减少发病风险和促进康复。
扫二维码用手机看
版权所有 南通市海门区中医院 网站建设:中企动力 南通 苏ICP备20018326号